9月8日,捷榮技術開盤漲停,股價達歷史最高21.01元/股,最新市值為51.77億元。
多日前,捷榮技術便開啟了股價暴漲。在8月29日,捷榮技術大漲7.99%,隨后股價繼續拉升,連收6個漲停板,9月7日增速回落,漲幅為7.85%,今日再度漲停,最近9個交易日錄得7個漲停板,累計漲幅為127%。
消息面上,8月29日華為商城宣布推出“HUAWEIMate60Pro先鋒計劃”,Mate60Pro成為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大眾智能手機,受此消息影響,華為產業鏈獲得了市場資金的追捧,相關個股紛紛大漲。
(資料圖片)
今日上午,華為又官宣Mate60pro+、MateX5加入先鋒計劃,正式開啟預定,“華為概念股”再次應聲而張。
在股價異動下,9月7日晚間,捷榮技術發布股價異動報告,表示近期公司經營情況及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,公司提醒廣大投資者,股票價格可能受到宏觀經濟、行業政策、金融市場流動性、公司經營情況等多重因素影響,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交易風險,審慎決策、理性投資。
據了解,捷榮技術主要從事精密結構件業務,結構件是手機等產品的必備件。
捷榮技術在2017年上市,招股說明書顯示,捷榮技術在2011年便建立了華為供應商認證代碼,代碼有效期為永續。在2015年和2016年華為均是捷榮技術的第一大客戶,銷售收入分別為10.33億元和7.26億元,營收占比分別達到了44.55%和39.52%。
不過,自捷榮技術2017年上市后,與華為的合作便急轉直下。2017年年報顯示,華為終端(東莞)有限公司在捷榮技術前五大客戶排名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五位,營收金額從3.83億元降至只有0.85億元,營收占比從超過20%降至5.62%。
近幾年,雖然捷榮技術不再公布客戶名單,但市場人士猜測,受多方因素影響,捷榮技術的“含華量”在不斷下降。
值得注意的是,捷榮技術此前處于連年虧損的狀態,2023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虧損4688.86萬元,2022和2021年分別虧損1.26億元和2.45億元。在此背景下,捷榮技術的實控人正在進行高達總股本比例29.9%的股權轉讓,但時間一拖再拖,雙方遲遲未能簽署正式協議。如今股價大漲后,轉讓價格未定,股權轉讓一事也面臨變數,最新公告中提到,公司已經將股權轉讓協議原定簽署正式協議期限調整為“180天內簽署正式協議”。
此外,半年報顯示,彼時還處于市值不足50億且連續虧損的捷榮技術卻吸引了眾多機構加倉。其中,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分別增持59.39萬股和13.48萬股。華夏系有三只基金新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。